響應國際互聯網安全日,聖公會澳門社會服務處發佈「網絡素養」研究調查結果
- 主頁
- 最新消息
每年二月的第二個星期二為國際互聯網安全日,目的為推動人們,特別是青少年安全及負責任地使用互聯網。聖公會澳門服務處一直關注網絡世代下的青年現象及服務需要,於去年獲澳門基金會津助推行「澳門青年網絡素養調查2022」,並於本年2月10日舉行調查結果發佈,以響應國際互聯網安全日的發起目的,推動本澳各界關注網絡素養的議題。
疫情期間,網絡使用時數增加
是次調查於2022年6月至9月進行問卷收集,最後收集了877份有效問卷,女性佔61.7%,男性38.3%。年齡介乎10-35歲,15歲或以下佔26%、16-18歲佔18%、19-24歲佔15%、25-35歲佔41%。受訪青年的平均上網年數為12.88年,每天平均網絡活動時數(包括學習工作)為6.36小時,疫情開始後(2019年後),有73.2%的受訪青年表示網絡使用時間有所增加,以手機上網為主,當中青年最常的活動是聊天交友、看影音串流和玩網上遊戲。
青年在使用網絡會遇到不同的挑戰,也有陷入危機的可能
在使用及管理網絡方面,有59.1%的青年表示上網時常想玩一陣,但實際卻玩了很久,有73.4%的青年表示上經常利用網絡解決學習/工作/生活中的難題。在網絡信息搜尋、分析及評價方面,有41.2%的青年表示能區分原創信息和轉載信息。在網絡安全管理方面,有25%的青年不知道澳門有哪些與網絡信息安全相關的法律和政策。在網絡道德與認知方面,有49.8%的青年曾在網上與陌生人聊天,有39.8%的經常關注/點讚朋友的網上分享,讓他們覺得我很友好。青年在網上會做或遇到一些危機行為,當遇到危機時,他們主要會報警、找朋友協助、找家庭協助等。
青年對網絡素養認識不多,需更多提升「使用及管理網絡」及「網絡道德與認知」素養
受訪青年對「網絡素養」內容認識自評的平均分數為5.71分(0-10分,0分最低,10分最高),而澳門青年整體的網絡素養平均為3.35分(1-5分,1分最低,5分最高),4個維度分別為「使用及管理網絡」3.25分,「網絡信息搜尋、分析及評價」3.62分,「網絡安全管理」3.34分,「網絡道德與認知」3.24分。
青年父母較傾向鼓勵子女使用網絡,唯對網絡素養的認識不多
是次調查中有子女的117位青年中,育有0-6歲子女的有19.7%,育有7歲或以上子女的有80.3%,青年父母較傾向鼓勵子女使用網絡,當中有0-6歲子女和7歲或以上子女的青年回答不認識網絡素養的分別有63.8%和69.6%,都較沒有子女的青年回答不認識網絡素養的53.7%多。父母與子女的關係親密度愈高,網絡素養的分數也愈高。
社會共同參與,促進青年網絡素養提升,營造健康上網文化
綜合是次研究調查發現,及參考國家與外國經驗,服務處提出以下建議:
- 共同參與,全面支援:鼓勵社會、教育、家庭、個人等四個層面的共同參與,從社會各界携手構建正向使用網絡的氛圍;至建構青年網絡素養教育系統;到家庭中建立親子良好溝通與關係,共同學習網絡素養內容;再以促進青年個人潛能發展,能合理使用網絡的模式,促進社會各群體網絡素養的提升。
- 家庭網絡素養培育:調查發現親子關係與網絡素養呈正相關,建立親子間的良好溝通關係十分重要。同時應建構統一「網絡素養」網上學習平台,支援家長需要,提升家長對網絡素養內容的了解,以發揮言傳身教,正確引導的能力。
- 構建青年網絡素養訓練系統 :中國、新加坡、英國等早年已將網絡素養的訓練納入各個年級課程框架中,明確不同年齡層學生需學習的內容。建議本澳可參考此經驗,系統性規劃不同年級學生網絡素養的訓練課程,同時建議加強教師網絡素養的培訓及支援。
服務回應
今年服務處將會製作本土化網絡素養家長小冊子,讓家長學習為子女訂立使用手機/網絡守則及界線,減少因手機使用而引起的家庭衝突;為青年開展更多以藝術、音樂、大自然為題材的活動,協助青少年面對成長過程中遇到的困難與挑戰,增強青少年面對挫敗的復原彈性;開展家庭教育調查,觀察澳門家長的家庭教育現況,如教養壓力、教養效能、教養價值觀等,以了解家長的需要,促進家庭的發展及親子關係。